中医针灸

中医针灸

0好评
  • 中文

中医针灸 介绍

中医针灸

中医针灸:针法和灸法的合称。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,用捻、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。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,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。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。中医针灸穴位经络图解,穴位经络艾灸按摩推拿拔罐。
针灸疗法利用针刺与艾灸进行治疗。“针”即针刺,以针刺入人体 穴位治病。它依据的是“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”的辨证原则,进针后通过补、泻、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,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;“灸”即艾灸,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,烧灼穴位,将热力透入肌肤,以温通气血。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,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,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,从而达到“扶正祛邪”、“治病保健”的目的。针灸因为易学易用,已经在现代家庭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。主要包含针灸,中医,穴位,经络,穴位图,灸大夫,人体,穴位大全,艾灸,按摩,火罐,推拿,拔罐,银针等内容。
根据中国传统中医医学,健康的身体取决于一种极其重要的能量循环,这就是身体中的“气”。这种能量存在于全身的脉络中(十二经),穴位便坐落在这些脉络之上。当一个器官过渡活跃或是机能减退的时候,能量的循环则变得不正常。经脉当中产生了一个堵塞的地方,必须将之打通。所以通过针刺则可以治疗病患,使脉络的循环恢复正常。
针灸治疗的第一步至少需要45分钟:深入的了解病情,观察舌苔,脸色,和触诊(阴冷的部位,过软的部位等)还有就是中医特有的方式――诊脉,医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态。针灸理疗师利用细针刺激能量通道,使得加强受损组织并重塑和谐。但是同一种病症,病人需要治疗的穴位并不一定是相同的,因人而异。中医针灸,董氏针灸。
针灸治疗同样对心理疾病和情感的问题有治疗效果,东方的医学一直以来都把这些问题与身体疾病联系在了一起。因为无论是压力,悲伤或是动怒都会使得出现身体循环不平衡的萌芽。
这种减缓痛苦的治疗已经得到了反复的验证。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方法来治疗慢性传染病或是反复的结肠炎,失眠,抑郁症。它还可以改善高血压,过敏,头痛,疲劳以及激素的平衡失调。
常用的针灸疗法,包括针刺法、灸法和其他针法。“针”是指“针刺”,是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。“灸”是指艾条,是一种用艾绒在穴位上燃灼或熏慰来治疗疾病的方法。针灸具有疏通经络、调和阴阳、扶正祛邪的作用。通过取穴定位,腧穴,治病,大敦,生殖针灸,腰椎针,电针,飞针,火针,梅花针,三棱针,小针刀,磁圆梅针,钩针。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。它是一种“内病外治”的医术。是通过经络、腧穴的传导作用,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,来治疗全身疾病。
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,找出关键,辨别性质,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,哪一脏腑,辨明它是属于表里、寒热、虚实中那一类型,做出诊断。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。以通经脉,调气血,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,脏腑功能趋于调和,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。

针灸穴位速记口诀。艾灸,拔火罐,推拿,中医推拿,针灸教学视频人体穴位,中医针灸疗法针灸的功效与作用。拔罐及针灸穴位,针灸学教学视频全集。
医学教学系列:
针灸的养生作用、套针疗法、针刺治病原理、银针及针灸学,针灸神医人体穴位、人体穴位针灸的作用和功效针灸图片、中医扎针灸后的六大禁忌,针灸的主要材料——艾叶和艾绒、经络腧穴、针灸的腧穴定位四法、针灸的选穴配穴方法、腧穴知识详解、最全经络高清动图、图解常用取穴定位4法,传承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创新针法

来自应用汇: 中医针灸 http://www.appchina.com/app/com.acupuncture.medicine?from=spi-desc

中医针灸 版本更新

暂无

中医针灸 类似软件

用户对 中医针灸 的评论

当前还没有用户评论 ㄟ( ▔, ▔ )ㄏ

亲,想发表评论请下载[应用汇手机客户端]哦~

中医针灸 信息

大小:16.16M

更新:2024-12-10

版本:1.1

格式:apk

分类:便捷生活

要求:6.0以上


应用权限
  • 获取粗略位置
  • 获取精确位置
  • 获取网络状态
  • 获取WiFi状态
  • 拍照权限
  • 改变WiFi状态
  • 访问网络
  • 挂载文件系统
  • 读取电话状态
  • 录音
  • 显示系统窗口
  • 使用振动
  • 唤醒锁定
  • 写入外部存储
联系我们
  • 客服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  • 客服电话:4006706981(工作日9:30-17:30)
  • 微博/微信合作QQ:2651009334
  • 3615959754
  • 网游玩家反馈Q群:581499375

北京掌汇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公司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西绒线胡同51号南门

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6839号| 京ICP证:120337号| 京网文 [2018] 5934-459 号| 京ICP备17065190号-1